跨世紀幼兒園朝霞班迎來了一位插班生,叫西西,讀大班。入園時,她媽媽說:“西西之前上的是傳統幼兒園,學習的內容和知識面非常狹窄,尤其是對數學一竅不通……”聽到媽媽這樣形容幼兒的數學,老師特別吃驚,到底什么樣的情況導致了西西對數學如此一竅不通呢?
為了了解西西數學的掌握情況,老師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測驗。測驗后發現西10以內的數與量對應就不扎實,如5根紡錘棒散放在桌子上,進行手口一直點數,幼兒數到“1-2-3-4-5”,當問他一共有幾根,他卻說有8根;當再數一遍時,卻變成了4根。當問他1是什么意思,他張口就來“1像鉛筆長又長”……足以證明他并不理解,只是死記硬背。
通過進一步的觀察,我們發現西西最喜愛操作科學文化領域的創意拼插工作,老師便首先利用西西的這一“愛好”,首先對他進行數學基礎的補習——學習10以內的數與量對應。然后,按照蒙氏數學學習的三個階段,從“具體”到“半抽象”再到“抽象”的過程給西西進行學習規劃,操作過教具后就進行紙張作業的練習。同時,我們還和家長溝通如何在家里引導幼兒鞏固數學知識,如上下樓梯時與幼兒一起數樓梯的節數,吃晚飯時幫助爸爸媽媽分筷子,做一些簡單的口述應用題等。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西西的數學有了很大進步,現在的他越來越喜歡操作數學領域的教具,每次選擇工作他總是對數學領域的教具愛不釋手,比如彩色串珠、塞根板等。
一次數學課上,老師出了一道口述應用題:“花園里有5棵大樹,每兩棵樹中可以站下一個人,請問能站多少個人?”大家都開始議論了起來,只有在一旁的西西默不作聲,這時老師問有誰想到了答案,小朋友都說可以站4個人。還沒等老師說話,一旁的西西舉手說:“老師,我覺得是5個人。”老師就問他為什么。他說:“老師你看,比如我的這只手代表5棵大樹,我這樣伸開手指代表大樹是一排一排的,這樣肯定只能站4個人,但是如果我的5根手指圍成一個圈圈,也就說如果大樹是圍成圓圈長的話,那就能站5個人了,對嗎,老師?”我瞬時驚訝了,稍后是滿滿的欣慰和幸福感。想不到接觸蒙氏數學僅有1個月的時間,竟然有如此超乎意料的進步和表現!
西西的進步和超常表現除了蒙氏環境給予他的熏陶外,更大一部分原因要歸功于蒙氏數學實物化、操作化、形象化的教學方式,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轉變成了容易理解的、可以親手操作的實物化教具,讓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操作體驗中就能夠充分理解數學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