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一一是跨世紀幼兒園曉月班的一名幼兒。一次感官課上,老師取出豎棒,放在工作毯上,按照三階段進行教學。“這是長的,長的、長的;這是短的,短的、短的;這是不長也不短的,不長也不短的、不長也不短的。”老師命名過后,手心向上指著工作毯上的紅藍棒,問:“小朋友們,請問哪個長、哪個短?”老師話音剛落,只見小一一瞬間舉起了小手看著老師,并用很有禮貌的手勢配著語言說:“這是長的,長的、長的,這是短的、短的、短的”。老師微笑著點了點頭,并隨即對地毯上的紅藍棒進行了位置的調整。這時,老師問:“現在,誰是長的、誰是短的呢?”小一一又一次在老師話音剛落的時候高高地舉起了小手。而與此同時,琪琪小朋友用手心向上的優雅姿勢,配合稚嫩的聲音說:“這是長的、長的、長的,這是短的、短的、短的”。這時,小一一也在一旁用優雅的姿勢、沒有聲音的口型描繪道:“這是長的、長的、長的,這是短的、短的、短的。”接著,老師從盒子里取出一朵小花,問:“小花放在了長的上面還是短的上面?”小一一順口脫出:“長的。”“小花在誰的下面?”“短的。”“這是?”“長的。”“這是?”“短的。”小一一的聲音總是在老師一句話表述完的那么一瞬間迸發……
在蒙氏教學中,老師在每一節課程中都為幼兒創設了實物化的教學環境。孩子們在課程中,配合教具的引導,從坐不住、漫無目的地看到觀察、分析、推理能力的建構,并最終使幼兒擁有了準確的判斷力。對事物的判斷是幼兒對多種信息的整合,從分析到判斷的過程,滿足幼兒獲取各種信息的同時,又發展了其內在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