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國家的萬圣節,也稱為鬼節。為了讓幼兒了解萬圣節的由來及習俗,跨世紀幼兒園將萬圣節前一周的周一分享主題定為“我的萬圣魔法秀”,并讓家長利用周末時間帶領孩子一同尋找萬圣節的特點。
收到老師發的周一分享短信后,帆帆媽媽開始為帆帆講解萬圣節的由來及習俗。通過媽媽的講解,帆帆了解了萬圣節的習俗:原來,在萬圣節當天人們可以裝扮成各種鬼臉造型,也可以拿著南瓜燈向鄰居索要糖果。于是帆帆和媽媽決定一起制作一個南瓜鬼臉。首先,帆帆搜集了制作手工需要的紙板、剪刀、彩筆、繩子等材料。接著,他邀請媽媽幫他畫出南瓜鬼臉的輪廓。然后,帆帆開始了涂色:“南瓜是黃色,輪廓使用黑色”,邊說邊做,不一會兒的功夫,南瓜鬼臉便做好了。萬圣節手工制作完成后,帆帆媽媽又和帆帆一起梳理了周一分享的流程:
媽媽:“ 第一是什么?”
帆帆迅速回答:“自我介紹。”
媽媽又問:“那第二是什么?”
帆帆想了想:“我想先給小朋友介紹萬圣節可以做的事情。”
媽媽贊賞地點了點頭,并說:“那你的手工放在什么時候分享呢?”
帆帆說:“當然是第三了。”
就這樣,兩人你一言我一語地完成了周一分享的準備工作。
周一早上,帆帆自己很早就起床,第一個拿著自己的作品到達幼兒園里,等著和班上的其他小朋友分享。果然,這次主題分享中,帆帆表達的特別清晰、流暢,獲得了所有小朋友的掌聲和老師的贊美。這之后,帆帆更加喜歡站在舞臺上向大家分享的感覺了。
而這就是跨世紀幼兒園主題化的周一分享的魅力:鍛煉幼兒的膽量、語言組織能力及表達力,更擴寬幼兒的知識面,達到博學。
同樣的,這樣的周一分享活動也體現了跨世紀蒙氏教育主題化的特點。主題化首先體現了蒙氏教育的目的性,其次是針對性。蒙氏教育中和孩子的操作稱之為“工作”,而不是單純的去玩,工作是有目的性的,而玩是漫無目的的,因此蒙氏教育每堂課都應該有明確的主題。無論是集體、分組、個人活動都有大、中、小主題,一切教學活動圍繞主題開展,教學效果根據主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