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蒙氏教育中對幼兒的動手操作尤為重視。瑪利亞·蒙特梭利博士曾說:“我聽了,我就忘了,我看了,我就記住了,我做了,我就理解了。”蒙特梭利教育對幼兒動手操作能力的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一斑。蒙氏教育認為手是孩子大腦的外顯,任何事物,孩子只有親自操作、體驗,才能夠充分理解。例如:4歲的幼兒正處于繪畫、書寫的敏感期,在此階段,幼兒會對書寫、繪畫非常感興趣。在幼兒正式拿筆書寫之前,跨世紀幼兒園的老師們會利用幼兒的敏感期,讓幼兒進行拓印、繪畫等豐富有趣的活動,為以后的書寫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即是跨世紀蒙氏教育操作化的教學特點。
操作化是和實物化緊密相結合的,幼兒不僅是感覺學習者,還是動作學習者。傳統的幼兒教學法中,幼兒操作嚴重不足,從而導致中國的孩子普遍動手性不強。手是大腦的外顯,非常重要,因此這種教育的缺失是顯而易見的,而蒙氏教育卻非常重視動手的操作性,統稱為 “工作”。操作貫穿于整個教育之中,以達到“手巧”促進“心靈”的目地。
在一次課堂上,老師帶著小朋友一起在操作鐵制嵌板,根據孩子的興趣來進行有趣的練習,也是為孩子們接下來的書寫漢字或數字做準備。老師教給大家正確的拓印方法后,聰明的萱萱就立馬著手開始創作咯!只見萱萱挑選了一個自己喜歡的粉色水彩筆,把一個花形嵌板放在白紙上,按照老師教授的方法開始拓印,一手按嵌板一手畫,有模有樣的。漸漸地,一朵粉色花形的輪廓出現在了紙上,然后,她又按照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給花形進行涂色。一切完成后,她又選擇了一個三角形的嵌板,繼續開始。在這個作品嵌板套嵌板,萱萱根據自己的喜好,將形狀各異的嵌板重新組合,畫出了不同風格的作品,極具創意。作品完成后,萱萱很有成就感。看到萱萱做得這么好,老師又教給萱萱一個新的方法:拿著針錐給作品邊沿添加一個新衣,完成后再貼在彩色的彩卡紙上,又會是一幅不同的新作品。老師剛一說完,萱萱便不迫不及待地開始嘗試了。很顯然,可操作化的教具對萱萱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同時也在激發著萱萱的手部能力。
手是人的第二個大腦,通過不斷的動手操作,不僅能獲得能力的提升,更滿足了處于繪畫、書寫敏感期幼兒的需求,提高了幼兒對于書寫的興趣,為以后的書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跨世紀幼兒園蒙氏班的幼兒每天與神奇的教具為伴,在一次次重復的教具操作中得到快樂與成長!蒙氏教育,為孩子的童年插上了自由、幸福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