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物化是蒙氏教學的又一重要特點,幼兒是感覺學習者,也是皮膚記憶學習者,而不同于成人主要憑視覺、聽覺來學習的。玩具、教具、設施、物品等一切有形的物體都是幼兒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實物教具,人們說“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其實教具的作用更大,將來一定會研發出更多更好的教具,甚至取代部分玩具。自然界、生活中的物品都可以根據教育目的的需要,隨機對孩子實施教育,這也體現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蒙氏教育最為經典的部分就是“蒙氏教具”,蒙氏老師在熟練掌握基本操作方法,同時不違背蒙氏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可以進行大量的延伸,最大限度的豐富蒙氏延伸教具。這是蒙氏教研的主導方向,也是蒙氏培訓的優勢所在,固定教具是有限的,延伸教具是無限的。
在跨世紀幼兒園蒙特梭利教室,教師會讓孩子通過形象直觀的教具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通過操作粉紅塔讓孩子了解抽象的大小概念;通過操作銀行游戲,讓孩子了解抽象的個十百千的關系及數的實際意義;通過操作砂拼音板,讓孩子觸覺記憶拼音的書寫筆順;通過操作磁鐵魔方,讓孩子理解同極相斥,異級相吸的概念等。
跨世紀幼兒園最近在教室的科學文化領域里投放了一件新的教具——八大行星,剛投放到教室的第一天,老師還沒有來得及向小朋友們展示這項教具時,孩子們就被它的外觀深深的吸引了。他們總是會在閑暇的時候站在它的旁邊專注地看著它,時不時地動手摸一摸。第二天,孩子們開始迫不及待地和老師一起探索八大行星的奧秘了。首先,老師帶領孩子們認識八大行星的外觀,認識以后按照訂正板給八大行星按照距離太陽從近到遠的順序進行排序,并放入屬于自己的軌道。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排好順序后把圖形和漢字進行對應。喆涵小朋友對這節課程非常感興趣,他問道:“什么叫行星?”我告訴他:“行星就是太陽系中除了彗星、流星或衛星以外繞太陽轉動的天體。”說完后他非常期待地看著我,我看到他眼神流露出迫切想要深入探索的興趣。
老師展示工作結束后,喆涵積極地選擇了這項工作,只見他把八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進行排序,依次取出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擺好后又依次把八大行星對應的漢字和英文分別擺在對應的行星旁,專注而認真。連續一周選擇這項工作后,為了加深難度,他把錯誤控制的拼圖嵌板拿到旁邊,這樣就少了參照,只能憑靠自己的記憶進行把八大行星放到各自的軌道。不到一分鐘,喆涵把八大行星又按照了正常的順序擺好了,可見他對八大行星掌握非常熟練。結束后,我問他:“喆涵,你喜歡這個工作嗎?”“喜歡,但是我現在還沒有研究出更多關于宇宙的奧秘,現在還在探索中,探索完之后再告訴你哦!” 為了讓喆涵了解更多關于八大行星的知識,老師提供了八大行星相關的材料和繪本投放到了教室中……
一周的時間過去了,喆涵對八大行星教具探索的興趣依然不減,還告訴老師,周末在家要和爸爸媽媽繼續探索八大行星的奧秘。周一的分享課程上,喆涵帶著自己制作的“太陽系”來到幼兒園給老師分享。按照大小比例及形狀,他把太陽系制作的非常逼真。并介紹到:“太陽40億年會爆死,發生膨脹,所有的行星都會被吞噬,地球會升溫,人類就會消失,太陽會縮小一百萬倍,變成白矮星……”家訪時,喆涵媽媽說:“最近喆涵對教室里的八大行星非常感興趣,每天回到家做的事情就是畫,其次就是要求我搜索關于太陽系的視頻給他看,如癡如醉。”
蒙氏教育采用的是啟發引導式教學方法,激發孩子的興趣的同時促進孩子自發性的學習和成長。通過實物化的教具理解抽象而難以理解的概念,讓孩子理解、思考、專注、喜愛去探索。或許他的描述不夠完整,又或者他的理解不夠到位,但是孩子通過不斷的操作,能夠讓他迸發出思考和探索的火花,這才是難能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