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化是和實物化緊密相結合的,幼兒不僅是感覺學習者,還是動作學習者,在傳統的幼兒教學法中,幼兒的操作能力嚴重不足,從而導致中國的孩子普遍動手性不強。手是大腦的外顯,非常重要,因此這種教育的缺失是顯而易見的,而蒙氏教育卻非常重視幼兒的操作性,統稱為“工作”。操作貫穿于整個教育之中,已達到“手巧”,促進“心靈”的目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蒙氏教育能夠充分的激發孩子探索的興趣。蒙氏教育中最能帶給孩子們探索興趣的莫過于蒙氏教具了,教具讓孩子們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在不斷的思考和動腦,通過思考而再去實踐,從而在重復操作的中獲取自己想要的結果,而促使孩子的智力、自信心的發展。”
周末前,我帶領孩子們做了一個科學小實驗——顏色的秘密,讓孩子了解顏色是如何調制出來的,準備的材料很簡單,一些漂亮的瓶子和紅、黃、藍的三種顏色。
首先讓孩子了解三原色是紅、黃、藍,接下來開始做調色練習,認識了綠色、橙色和紫色。孩子們看的非常認真,覺得非常神奇,原來紅和黃會變成橙色,藍和黃會變成綠色,紅和藍會變成紫色,孩子們很興奮,課程結束后都開始預約下次選擇工作要選擇這項工作。
這不,剛上完課,貝貝就選擇了這項工作,取到工作后開始準備水,做調色練習,不一會兒,我發現她調出了幾種不同深淺的棕色,我問“貝貝,你是如何調的棕色的。”只見她自信的回答:“紅、黃、藍調制出了棕色。”隨后開始認真的選擇自己的工作。
過了一會兒,貝貝走到我的身邊,悄悄的說:“趙老師你看,我又調出了其他顏色!”這時,托盤里已經有了好幾種顏色,棕色,橙色,紫色,綠色,但綠色和橙色有不同深淺,索性我就多說了一句:“不都是橙色和綠嗎?為什么每個顏色調制兩瓶?”貝貝笑笑說:“趙老師,我告訴你個秘密,紅色和黃色調出的是橙色,紅色和藍色調出的是紫色,黃色和藍色調出的是綠色,但是我發現,原來用相同量的顏色和用不同量的顏色調制的結果是不同的,你看這個橙色比較淺,因為這個里面放的黃色比較多,紅色比較少。再看這個綠色,這個綠色比較深的原因是因為藍色多,黃色少,所以和那個淺綠色不一樣。所以,我發現,顏色的多少不一樣,調出來的顏色也不一樣。”我認同的點點頭,引導她繼續挑戰自己的工作。
看她如此熱忱于自己的工作我很欣慰,但我更欣賞她超強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蒙氏教育出來的孩子不僅僅動手能力強,觀察力和思維能力也很強,最重要的是探索興趣非常濃厚,這些都源自于七個化的教學模式的結果,讓孩子在實物化的教學形式中,讓孩子不斷的動手操作、嘗試,從而發現問題并積極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