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化首先體現了蒙氏教育的目的性,其次是針對性,蒙氏教育中把孩子的操作稱之為“工作”,而不單純是玩,工作是有目的性的,而玩是漫無目的的,因此蒙氏教育每堂課都應該有明確的主題,無論集體、分組、個人活動都有大、中、小主題.,一切教學活動圍繞主題開展,教學效果根據主題評價。
跨世紀幼兒園有很多有意義的主題活動,每一個主題活動都有著它的意義和目的。就拿跨世紀幼兒園每周一的分享日來說吧,每一次的分享都是有主題的,而且每一周的分享主題都不一樣,深受孩子們的喜愛。
本周分享的主題為——《玻璃瓶的華麗變身》,在生活中,我們都見過一些形狀奇異、精致或者漂亮的玻璃瓶,老師邀請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一起,通過自己的雙手和創意制作出漂亮的玻璃瓶進行分享。
周一早上,小朋友們早早地來到幼兒園,帶著在家和爸爸媽媽制作的精美小瓶子來和大家進行分享!分享課上,孩子們分享了星期天和爸爸媽媽一起完成的玻璃瓶作品,他們用稚嫩卻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來描述著玻璃瓶的制作材料和過程,還給自己的作品取一個可愛的名字。
小組的多多精彩地分享到:“我的玻璃瓶上面有一幅畫,這是媽媽從面包紙上剪下來的,我和媽媽一起動手將剪下來的畫紙貼在玻璃瓶上,我覺得有些單調又畫了一些星星,小花是我自己貼上去的。我和媽媽在里面放上了很多米,有大米、小米,還有紅豆……謝謝大家,我的分享完畢。”這時中組的亮亮就上臺了,“大家好,我是亮亮,我是一個可愛的小男生,接下來我給大家分享我周六制作的漂亮玻璃杯,這個玻璃杯像圓柱體的形狀,但是又不是圓柱體的形狀,大家可以看到我的杯子里面裝了很多的豆子,我給她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五谷豐登,現在就由我個大家介紹一下里面的內容吧!這個瓶子里有糯米、綠豆、黃豆、紅豆,我把他們一層一層的擺放進去,就形成了大家現在所看到的樣子,請問漂亮嗎?我希望我長大之后可以做一名農業科學家,這樣我就可以讓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強大,讓所有的人都可以吃上好吃的。謝謝大家,我的分享完畢。”坐在臺下的小朋友們為他精彩的分享熱烈的掌聲。
分享課結束后,孩子們把自己獨有特色的玻璃瓶作品,小心翼翼擺放在展示架上,時不時地過來看看,再把它重新調整位置。琳瑯滿目的“藝術品”讓人眼前一亮,平凡的玻璃杯在孩子們的手中變成了精致、漂亮的玻璃瓶。
分享時,孩子們臉上都充滿了幸福感和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則是激發孩子的興趣的源泉,使孩子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大大的提升,簡單的分享,可能孩子只三言兩語,也可能孩子羞澀含蓄,甚至有的孩子不愿意分享,但正是這種一次次羞澀的上臺,才能夠鍛煉出侃侃而談的演講家,而分享的目的不是孩子做了多漂亮的手工,而是讓小朋友們學會做手工的時候學會總結語言,談談過程,從而鍛煉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